1.城墻
明洪武年間,為加強防務,徐州城進行遷建及大規模擴建,周長達9里。天啟四年(1624年),黃河在奎山決堤,大水灌城,城中積水達1.3丈,徐州城被大水浸泡3年多,城中積沙達3—4米。崇禎元年(1628年),兵備道唐煥“修復舊城”,與洪武城雷同且重合,形成了疊城奇觀。清代仍沿用崇禎城,僅局部修繕加固,民國時期被拆除。
十二五期間,結合城市建設對明代城墻進行了多次勘探與發掘,先后清理了老東門東城墻、回龍窩南城墻、移動公司西城門等,明確了明代徐州城的范圍及崇禎城與洪武城的疊壓關系。為防黃河水患,徐州城外還加筑護城石堤,在解放北路徐州供電公司、民主南路時代廣場、蘇堤路天山綠洲等工程施工中均發現了規模宏大的護城石堤遺跡。
回龍窩南城墻發現段位于今建國路北奎河(即彭城路中段至解放南路間奎河)沿線,揭露長度約50米,馬面一處。
老東門東城墻發現段位于今淮海東路原徐州警備司令部院內南部,揭露長度約70米,馬面一處。
天山綠洲護城石堤位于今礦山東路天山綠洲四期南部,揭露長度195米,為磚、石混合結構,面向河床的一側以雕琢規整的長方形條石壘砌,打磨精細,條石尺寸基本相同,長約1.5、寬0.45、高0.4米,有的條石之間用“欽工”鐵質細腰連接加固。條石內側包以大型青磚,磚縫間以白石灰填充加固。
2.城內
明代徐州城考古收獲頗豐。2005年中心時尚大道發現統一北街及兩側商鋪建筑;2006年大同街皇城大廈發現徐州衛遺址;2009年彭城一號發現州署遺址;2012年中央國際廣場發現成組的明清時期建筑;2013年蘇寧廣場發現了鼓樓基址以及大量生活設施。這些都為還原明代徐州城提供了依據。
明代鐘樓遺址
蘇寧廣場古遺址
蘇寧廣場古遺址是近年來徐州市區較重要的考古發掘項目,共清理灰坑45座、房址7座、水井7座、鼓樓基址1處,出土大量青花瓷器、青瓷器、白瓷器、銅鐵器、金銀器、礌石、絲麻織品,以及明代徐州宣圣廟(即文廟)碑、五代時期的王宴德政碑等各類文物2000余件。
明代官署遺址位于徐州市彭城路1號原機關北院內,距地表4.3米,揭露面積1400平方米,共清理六組近30間房屋建筑遺存,出土各類文物200余件。